一起欣赏!第二届国际传播“丝路奖”作品
点击量: 发布时间:2025-09-20 12:22:56

  

一起欣赏!第二届国际传播“丝路奖”作品

  国际传播“丝路奖”由“一带一路”新闻合作联盟主办,是共建“一带一路”多边合作框架下唯一的国际性新闻类奖项评选活动。第二届国际传播“丝路奖”评选已被列入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多边合作成果文件清单,为讲好丝路故事、弘扬丝路精神、促进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间媒体交流合作作出积极贡献。

  第二届国际传播“丝路奖”于2024年4月正式启动征集,设最佳报道奖、最佳摄影奖、最佳视频奖、最佳创新奖四大类奖项,共征得来自110个国家和地区的近5000件报名作品。按照第二届国际传播“丝路奖”评选规则及实施方案,评选工作由联盟理事长单位人民日报社牵头实施,分为学术委员会初评和评审委员会终评两个环节。其中,各奖项学术委员会由中国摄影家协会、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牵头组建。评审委员会成员由联盟理事单位代表和部分学术委员会中外专家组成。最终评出37个国家的58件获奖作品,包括大奖4个,提名奖16个,入围奖38个。

  9月16日,2025“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在云南省昆明市举行,论坛上举行了第二届国际传播“丝路奖”颁奖仪式。本报编发获奖作品简介,以飨读者。

  作品简介:该报道是欧盟记者网站于2024年5月18日发布的深度述评文章。文章开篇即打破“将中欧关系比作城墙”的误读,指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是“最具代表性的‘架桥’行动之一”。通过深入阐述该倡议在中欧间“架桥”的行动内涵,并结合中欧鹿特丹港合作、中欧班列等实例,详细介绍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合作成效和高质量发展成果。文章还大量呈现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有力促进绿色能源、电商、旅游等领域合作,展现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在增进各国互信、推动互利共赢方面的实践价值,回应当前国际形势下对促进全球互联互通的时代呼声。

  评审意见:文章以宏观视角系统梳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全球影响力,聚焦中欧基础设施、绿色能源、数字经济、人文交流等合作成果,多维呈现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蓬勃活力。文章内容翔实、结构清晰,采访多方声音,具有较高的权威性与传播广度。文章巧用“架桥而非筑墙”的比喻,有效搭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与当前国际形势之间的叙事联结,强化中国扩大对外开放、推动互联互通的国际形象。文章以当地受众易理解、能接受的话语体系和逻辑,用事实消弭误解,为凝聚合作共识注入正能量。

  作者:雷纳托·瓦伦蒂尼(阿根廷)、罗茜奥·贝永(阿根廷)等,作品刊登于阿根廷胡胡伊省政府网站

  作品简介:2023年12月7日,阿根廷胡胡伊新能源轻轨列车首发仪式在胡胡伊省火山火车站举行,引发阿根廷全国瞩目。这是中国首次向海外出口新能源轻轨列车。列车在胡胡伊省贝尔格拉诺C线支线城际客运米轨铁路上投入运营,线公里,主要服务于著名世界文化遗产——乌马瓦卡山谷景区。本组图片清晰呈现列车外观设计中采用的大量乌马瓦卡山谷元素,以白色主基调和橙色山脉线条拼接的车体为拍摄焦点,配以花纹天花板、红色座椅、超广角观景窗装饰等细节,生动呈现列车与当地自然景观融为一体的绿色环保设计思路。

  评审意见:这组作品以“新能源轻轨列车首发”为叙事焦点,定格中阿合作的历史性瞬间。白色车体与橙色山脉线条的碰撞、超广角观景窗框住的峡谷风光、车厢内红色座椅与当地特色花纹天花板的相互映衬,既展现了“中国智造”的硬核实力,更传递了人类对绿色发展的共同追求。作品超越单纯的工程记录,对中阿新能源合作主题进行了多维度诠释,成为中阿友谊在铁轨上延伸的见证。

  作品简介:该纪实短片以一名11岁亚美尼亚男孩的视角展开叙事。短片中,男孩通过古代手稿发现并寻访中国在亚美尼亚的踪迹。他参观了丝绸之路上的商队驿站,在亚美尼亚著名景点与中国游客相遇,最终决定进入亚中友谊学校学习汉语。短片以中企在该地区建设的南北公路走廊项目场景作结尾。该片以亚美尼亚年轻一代为目标受众,将中国和亚美尼亚源远流长的数千年交往历史娓娓道来,旨在进一步激发亚美尼亚年轻人对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

  评审意见:该作品以丝绸之路为宏大背景,巧妙融合纪实与虚构两种创作手法,视角独特、别出心裁。在主人公男孩的探索历程中,作品带领观众自然回溯丝绸之路历史脉络,细腻寻觅中国在亚美尼亚留下的文化印记,历史与现实在画面切换中有机交织。作品生动展现了亚美尼亚同中国深厚的友好关系,创作形式新颖独特,打破了传统纪实作品的表达局限。作品影像质感尤为强烈,兼具历史厚重感与人文温度的镜头语言有效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与传播力。

  作品简介:该纪录片由埃及国家电视台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制作,以三星堆文化的国际辨识度为切入点,聚焦古埃及文明与中国三星堆文化的“相同、相似、相通”之处,通过跨越时空的想象,展现中国与古埃及两大文明的对话与互鉴。纪录片分为《太阳与河流》《文明的面孔》《文明之树》《不可思议的想象力》4集,分别探讨长江与尼罗河对文明的影响、三星堆与古埃及面具背后的人物故事、古人对生命与宇宙的理解以及古代文明对现代社会和未来的启迪。该片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之际,于2023年10月在中埃两国主流媒体同步播出。

  评审意见:纪录片以对比叙事为核心手法,让中埃两国受众直观感受彼此文化的独特魅力,为两国人民搭建起相互理解、深化文化认同的桥梁。影片聚焦中埃两大文明语境下人类共同的热爱、创造与信念,契合了“文明互鉴、共同发展”的精神内涵,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间的文明交流互鉴贡献了力量。

  该组摄影作品以“2023世界青年看中国”系列活动为叙事核心,通过跨国青年的视角,构建了一座跨越文化与国界的视觉桥梁。作品以敏锐的镜头语言捕捉传统与现代交织的瞬间——布偶戏的灵动、簪花的雅致、茶文化的沉静、竹竿舞的活力,在光影中凝结成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密码,不仅呈现了海上丝绸之路孕育的多元文化之美,也以青春的镜头书写共建“一带一路”的人文篇章。

  该组摄影作品以独特视角,捕捉新疆街头巷尾的真实温度——尔族舞蹈的旋转裙摆、炭火上滋滋作响的烤肉、老人与孩童的笑靥……多维度诠释了“新疆日常”的内涵,在光影中凝结成中国西部多元文化的鲜活切片,勾勒出跨越语言与地域的人文画卷。

  该组摄影作品记录了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2022年、2023年在缅甸仰光省莱达雅镇、若开邦皎漂镇等地实施的国际爱心包裹项目与国际微笑儿童营养餐项目,通过影像语言生动诠释了公益行动的人道主义价值与社会影响力。作品紧扣“民间外交与儿童福祉”核心主题,既呈现了物质援助的直接成效,更激发人们对全球贫困、儿童权利等议题的深度思考。

  该组摄影作品以镜头为笔,记录了中国多个城市的多彩风貌,其中既有水乡古镇的韵味、传统民俗的鲜活,也有现代都市活力。作品串联起中国自然与人文、传统与现代交织的生动图景,为中国的发展变革书写了一部视觉日志。

  作者:美国探索频道、英大传媒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解读中国工作室、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美国、中国)

  该片聚焦发生在“世界屋脊的屋脊”的西藏阿里联网工程建设故事,从工程建设、生态保护、农牧民用电等多个角度,以“日记体口述”叙事模式,记录了建设者们克服高寒缺氧,突破生命禁区,挑战生存极限,建成“距离天空最近”的超高压输变电工程,为38万农牧民群众送去光明的故事。

  作者:肯尼亚TV47电视台、苏州市广播电视总台、CGTN(肯尼亚、中国)

  该片基于近20年的跟踪记录,讲述了肯尼亚女孩夏瑞馥的追梦故事,串联起数百年的中肯友好交往。作品关注大时代背景下的个体命运、大倡议下的个人奋斗,精准抓住人物个性、故事共情点和价值共通点。主人公努力改变个人命运的生动故事,也是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与追求的生动反映。

  该片通过日本导演的探访和体验,线年来的巨变,时间跨度大,人物鲜活,情感真挚,生动展现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的真实变化。作品在中日两国广泛传播,为促进民心相通架起桥梁。

  作者:柬埔寨国家电视台、老挝国家电视台、云南广播电视台(柬埔寨、老挝、中国)

  该系列纪录片共5集,分别以“万象之国”“美美与共”“文明印记”“世外桃源”“共享发展”为主题,聚焦中老铁路贯通、万荣水泥厂绿色转型、大象节人象共生、瓦普寺千年文明保护等标志性事件。影片通过时空交织的叙事结构,将传统农耕文明与现代铁路工程同框,隐喻澜湄合作的交融互鉴,展现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如何赋能个人发展。

  该报道详细描述了西藏地区的传统文化、经济发展以及现代化进程,特别关注乡村振兴战略对当地社区的影响。报道通过广泛的采访和故事讲述,展现了西藏地区的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的新闻价值和社会影响力,大量的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呈现方式丰富了报道内容。

  该报道以《黑神话:悟空》为切口,深度解析这款现象级游戏,鲜活展现了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突破性跃升,探讨其如何在叙事革新与技术创新维度重塑行业基准,立体呈现了中国“国潮”从表层符号到深度叙事的进化轨迹,为全球游戏产业提供了东方美学的创新样例。

  该报道探讨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多年来,在全球范围内特别是在拉美产生的深远影响。内容立足历史脉络,结合现实格局,深入剖析其全球影响尤其是在拉美的战略意义,指出共建“一带一路”正在深刻改变国际关系的走向,体现出专业性与深度。

  该报道以生动细腻的笔触,讲述了中哈高层互动、战略互信以及青年交流的真实事例,通过鲁斯兰与伊斯梅尔两位青年的故事,展现了民心相通的深度与双边友谊的广阔前景。

  作为首档原创红色之路探险体验纪录片,该片打造了“明星+探险+纪实+红色文化”的视听内容国际传播新模式。通过中外探险者的沉浸式体验,立体还原中国建党百年奋斗历程,并展开一场场跨越时空的国际对话。作品提炼并阐释出“勇敢”这一能与国际观众共情的精神品质,将当下和历史连接起来,将国内和国外连接起来。

  作品名称:四站一基地(中国·霍尔果斯—中亚媒体联合工作站、中哈媒体联合工作站、《今日丝路报》霍尔果斯工作站、《丝路新观察》全媒体霍尔果斯工作站、霍尔果斯全媒体交流基地)

  作者:霍尔果斯市融媒体中心、今日哈萨克斯坦通讯社、《实业报》、《今日丝路报》、《共青团真理报》、图兰电视台等(中国、哈萨克斯坦等)

  依托霍尔果斯区位、开放、政策等优势,霍尔果斯市融媒体中心与今日哈萨克斯坦通讯社、《实业报》、《今日丝路报》等国外媒体,共同在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成立“四站一基地”,即中国·霍尔果斯—中亚媒体联合工作站、中哈媒体联合工作站、《今日丝路报》霍尔果斯工作站、《丝路新观察》全媒体霍尔果斯工作站、霍尔果斯全媒体交流基地,联合开展中外媒体沙龙、中亚传播论坛等国际媒体交流活动,通过共同讲好中国故事、中国—中亚友好故事,进一步增进理解、加深友谊。

  土耳其《经济报》在2024年1月土耳其共和国建国100周年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之际推出特刊,全面阐述了中土经贸合作各领域生动实践,为深化中土经贸合作提供参考。

  作品名称:《第三极之植物王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视域下中国生态影像创新传播

  作者:Arclight films、上电影业(上海)有限公司、上海大学(美国、中国)

  三集科学探索纪录片《第三极之植物王国》与院线电影《喜马拉雅的种子》,系中国国内首次全面介绍青藏高原独特珍稀野生植物资源的记录影像,聚焦青藏高原生态,通过精美视听语言搭建电影、电视两重内容体系,多语种图书、短视频与影视联动,在新媒体时代打造国际传播矩阵。

  纳林·霍夫汉尼斯扬(亚美尼亚新闻社副总编辑):纪实短片《我的梦境之书》能够荣获第二届国际传播“丝路奖”最佳视频奖,这份荣誉让我们倍感振奋与荣幸。

  对我们而言,这个奖项不仅是对作品艺术价值的肯定,更彰显跨文明交流的深远意义。创作中,我们以11岁亚美尼亚男孩在马特纳达兰古代手稿宝库发现中国文字为切入点,通过孩子的视角串联起两国文明的对话,希望以鲜活的故事让更多人感知不同文明间的深厚纽带,尤其让年轻一代理解两国间跨越时空的历史文化联系。

  参与此次颁奖活动,我们深刻感受到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不仅促进了共建国家间的经贸合作,而且也在不断加深不同文化背景间的交流互鉴。这既是对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的延续,也为新时代人文交流注入了新活力。

  未来,我们将带着这份激励继续前行,探索更多讲好文明互鉴故事的新形式,以艺术与媒体为桥梁,不断深化亚美尼亚与中国的友谊。

  迪娜·贾米勒(埃及国家电视台二台台长):我很高兴能够参加2025“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该论坛为增进各国人民的对话与理解,提供了卓越的交流平台。

  丝绸之路从来不只是商品交换、贸易往来之路,更是传播思想、知识与艺术的文明之路,它为不同民族搭建起长久联结的纽带。如今,我们以现代形式让这条道路重焕生机,所延续的是开放合作的信念,所运用的是契合时代需求的新工具与新视野。

  埃及致力于通过文化和旅游交流来搭建人文桥梁,包括埃及国家电视台在内的媒体,通过制作彰显文化多样性、助力旅游业发展的节目,为推动这一愿景贡献力量。我们深知,合作不是可有可无的选项,而是应对时代挑战的必然,这份荣誉让我们更加坚定了这份信念。

  未来的美好图景,唯有各国携手合作才能实现。我们期待看到更多承载丝路精神的倡议与项目,以贴合时代需求、服务子孙后代的现代形式出现,让这份跨越千年的文明纽带持续传承。